文獻分享丨Clin Chem脂質可預測糖尿病風險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T2D)是一種慢性代謝疾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特征是相對缺乏胰島素和胰島素抵抗,已成為一種全球流行病,患病人數持續增長。T2D發生之前,會出現脂質整體代謝失調,但是具體哪些脂質分子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起作用,成為代謝危險因素依舊不明確。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鄔堂春教授與南京醫科大學沈洪兵教授合作,于2022年4月在Clinical Chemistry期刊上發表題為“A Lipid Signature with Perturbed Triacylglycerol Co-Regulation, Identified from Targeted Lipidomics, Predicts Risk for Type 2 Diabetes and Mediates the Risk from Adiposity in Two Prospective Cohorts of Chinese Adults”的研究論文。通過脂質組學檢測技術,分析2個獨立的中國成年人前瞻性隊列血漿中的脂質,發現27種脂質分子與T2D風險相關,進一步的,其中的13種脂質分子介導肥胖與糖尿病風險之間的關聯。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93/clinchem/hvac090。
研究背景
在過去的研究中,有幾類脂質被認為與T2D風險相關,包括溶血磷脂酰膽堿、鞘磷脂、神經酰胺和甘油三酯等。但存在諸如人群隊列小、缺乏獨立隊列驗證、不針對中國成年人、未探索單個脂質分子的作用等問題。
研究隊列
東風-同濟隊列(DFTJ)和江蘇非傳染性疾病隊列(JSNCD)中,經過4.61(±0.15)年和7.57(±1.13)年的隨訪,分別有1039名和520名符合條件的成年人新發展為T2D(排隊心血管疾病、腫瘤患者)。對照組則按照年齡和性別與疾病組1:1匹配(排隊心血管疾病、腫瘤患者,從隨訪時無糖尿病的參與者中隨機選擇)。是目前研究T2D脂質組的最大的前瞻性隊列。
檢測方法
使用基于LC-MS的脂質組學技術進行相對定量檢測。使用甲基叔丁基醚(MTBE)從血漿中提取極性和中性脂質,經過Kinetex C8 色譜柱分離后,使用Agilent 6470質譜檢測。在血漿樣本中共測到166種脂質(覆蓋9種類別的脂質),包括膽固醇酯(CE)、甘油三酯(TAG)、溶血磷脂酰膽堿(LPC)、磷脂酰膽堿(PC)、鞘磷脂(SM)等。
結果與討論
27種脂質在兩個隊列中都表現出與T2D風險的一致關聯,包括1種CE(16:1)和8種TAG(46:1 [C12:0], 48:1 [C16:0], 48:2 [C14:0], 49:7 [C16:0], 50:1 [C16:0], 50:2 [C16:0], 50:3 [C18:1]和 51:7 [C16:0])與T2D風險正相關,而2種LPC(15:0和18:2)、6種PC(33:3, 40:7, 43:6, 44:1, 35:3兩次洗脫)、2個SM(34:2和41:2)和8種TAG(52:5 [C18:2], 52:6 [C18:2], 54:3 [C18:0], 54:4 [C18:2], 54:5 [C18:2], 54:6 [C18:2], 54:7 [C18:3]和56:5 [20:4])則與T2D風險負相關。
在與T2D風險相關的TAGs中,發現碳數和雙鍵數較少的與疾病風險增加相關,而碳數和雙鍵數較多的與疾病風險降低相關。
使用這27種脂質結合空腹血糖等傳統風險因素可對T2D進行預測,還能為T2D的發病機制研究提供幫助,因為脂質代謝對胰島素抵抗的發展具有獨立影響。
此外,這27種脂質中的13種,始終介導肥胖與T2D風險的關聯。一項飲食干預引起體重減輕的研究表明,TAG(48:1 [16:0], 50:1 [16:0]和 50:2 [16:0])的降低與體重減輕期間胰島素敏感性的增加相關,有我們的兩個隊列研究中,每一種TAG都介導了約10%的與肥胖相關的T2D風險。考慮到肥胖是T2D的一個主要風險因素,我們的研究結果為T2D的預防干預策略提供了潛在靶標。



